close

#死亡血路 #大偷襲 #搶救前線 #卡巴那圖大營救 #511絕地救兵 #巴丹死亡行軍

20185月,二度陪廖庭澔一家到菲律賓旅遊,此行原計畫前往馬尼拉灣出海口北端的巴丹(巴掌山)跳島,可惜當時一直等不到廉價機票,連帶影響到後來預定要住宿的西班牙小城也跟著落空,加上從馬尼拉往巴丹的船班不確定的種種因素,最後決定變更地點往馬尼拉南部的八打雁(Batangas)。

巴丹,有一件知名的史實,還被拍成電影,今天介紹兩部和這個城市有關的電影,一部是「大偷襲」,第二部是「死亡血路」

 

首先介紹的是2005年上映的「大偷襲」(其它名稱:搶救前線/卡巴那圖大營救/511絕地救兵),二次大戰期間1945130日美軍與菲國游擊隊聯手出擊營救被日軍凌虐的戰俘。

Death March 戰俘歸來.jpg  

這部電影改編自兩本小說,《卡巴那圖大營救》和《影子士兵》,小說題材來自二次大戰的真實事蹟,20027-11月電影籌拍時,片中的「普林斯」上尉仍然健在,飾演上尉的演員「詹姆斯·弗蘭科」還特地與「普林斯」上尉本尊會面,一起觀賞當年的記錄影片。

1941年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後,日軍以臺灣為根據地開始進軍菲律賓,分別從呂宋島的最北部的卡加延省、南伊羅戈省的維干以及百島登陸,並與美國及菲律賓的盟軍交戰。

 

日軍侵入菲律賓路線

Death March 日軍入侵菲律賓路線.jpg   

其中位在菲律賓「巴丹半島」上的菲、美守軍與日軍激戰達4個月,最後因美軍將戰場主力轉移到歐洲對抗希特勒,導致巴丹盟軍缺乏支援與接濟,因為耗盡彈藥和食物,守軍在194249日向日軍投降(美軍遺棄菲律賓及自己的部隊),而因此開始了震驚世界的「巴丹死亡行軍」。

巴丹半島地圖】(另開視窗)

 

 

、美聯軍向日軍投降人數約有 78,000人,包括67名女護士,這 78,000人成為日軍的戰俘後,便遭日軍強索財物,並押解他們從巴丹省的 Mariveles(馬里維列斯)徒步行軍走了大約145公里外的卡巴那圖戰俘營,在整個行軍過程除了初期給予少許的食物外(根據倖存者表示,僅給一次高爾夫球大小的飯糰),一路上不再提供給戰俘食物,但是美軍投降時早已用盡食物,而日軍也沒有準備供應戰俘的食物。

(據查證,Mariveles 0K位置距離卡巴那圖戰俘營距離應該有195公里,後來戰俘才又被分散轉移到其它三個營區)

https://www.google.com.tw/maps/@15.5102598,121.0443075,301m/data=!3m1!1e3?authuser=5

 

死亡行軍途中戰俘為找尋飲水與食物被日軍以刺刀殺死或開槍處決,沿路有菲律賓百姓要提供戰俘食物與水也都被驅趕阻止,日軍怕戰俘逃跑,只准他們從路邊水窪中飲水,即便有若干僥倖者躲過日軍眼線而偷喝到幾口河水,也因河水已嚴重遭受污染(河中漂浮著屍體以及綠色泡沫),且氣溫達攝氏38度,最後引發嚴重的腹瀉與嘔吐而死。

如此經過不吃、不喝的強行軍,最後雖抵達目標營地,但沿路上因飢渴而死(最初即是因飢餓和糧食不繼才選擇投降)及遭日軍刺死、槍殺者達15,000人之多。而抵達戰俘營後仍然擺脫不了死亡威脅,在戰俘營內日軍更加大肆虐待戰俘,包括拷打折磨、斬首殺害、逼迫苦力勞務、刻意挨餓等,因此在抵達營地的兩個月內又死去了約26,000人,最後被營救出來僅存511人,Mariveles 可說是二戰期間,菲律賓戰場最具代表性的地點之一。

 

巴丹死亡行軍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戰爭罪行與虐待俘虜事件,與新加坡大屠殺、南京大屠殺並稱為「日本在二戰期間的遠東三大暴行」。

194412月,菲律賓西南部的巴拉望公主港,日軍發現美軍護航艦隊出現海面上,擔心美軍進攻巴拉望,因此將戰俘趕入戰壕中,並向戰壕澆淋汽油後放火焚燒,受熱企圖逃走的戰俘則被機槍掃射,只有幾個俘虜僥倖生還,他們在游擊隊幫助下藏匿起來直到美軍登陸,被燒死的美軍共150人。

 

戰後,巴丹死亡行軍的主謀「本間雅晴」中將被判處死刑,於194643日被「麥克阿瑟」下令槍決,但一般認為「本間雅晴」的參謀長「遷政信」才是一手策劃巴丹死亡行軍真正的罪魁禍首。

↓ 大偷襲救援部隊戰略策畫 普林斯上尉(本人原照)

Death March 上尉.jpg  

 

↓ 大偷襲救援部隊指揮官 亨利上校(本人原照)

Death March 少校.jpg  

 

菲律賓政府除了在死亡行軍經過的路線重點地區設置里程紀念碑外,Mariveles 地方組織和縣政府仍然會舉辦「死亡行軍」紀念活動,201749日舉行一場分級的馬拉松路跑,選手們沿著死亡行軍路線跑步,提醒世人不要忘記這些為國犧牲的勇士。

http://www.withoutlimits.ph/component/k2/item/66-bfr2017.html (開新視窗)
http://www.1bataan.com/afab-honors-world-war-ii-heroes-supports-death-march-tribute/ (開新視窗)

 Death March #0K.jpg 

 死亡行軍紀念碑

Death March 紀念碑.jpg  

 死亡行軍紀念公園(最後的戰俘營)

 Death March 紀念公園.jpg  

電影裡有一幕聖地牙哥古堡的畫面。

Death March 聖地牙哥古堡.jpg  

說起「聖地牙哥古堡」,有一座令人膽顫心驚的水牢。

Death March 聖地牙哥古堡-水牢.jpg  

 

Death March 聖地牙哥古堡 水牢內部(現況).jpg  

 

1945年日軍在馬尼拉大屠殺時,有超過10萬名無辜平民慘遭殺害,其中在聖地牙哥古堡中的水牢裡,日軍引進帕西格河河水將俘擄淹死,再利用退潮時打開水閘門讓屍體漂向馬尼拉灣,當美軍攻下馬尼拉後打開水牢,發現裡面還有600多具沒有漂出去的遺體。

戰後成為菲律賓總統的埃爾皮迪奧·基里諾,妻子與5個兒女中的3個都在屠殺中遇害。在韓戰期間菲律賓政府對日本提出80億美元的戰爭賠償遭到日本拒絕後,基里諾立刻在一天之內下令將14名日本戰犯處決。(以上資訊來自維基百科/與碩士論文抄襲無關)

 


【地名趣譚】

Mariveles 馬里維列斯是巴丹省的一個縣,這裡原來的地名不叫 Mariveles,甚麼時候改的無法考究,它是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攻打菲律賓時交戰的戰場之一,近8萬名盟軍向日軍投降,從這裡開始了一場震驚全世界的「死亡行軍」。

來到Mariveles除了可以緬懷歷史外,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件更有意義的事,那就是......登登~玩水啦,哈哈。

 

Mariveles 其實是兩個字拼成,拆開之後就是 Mari veles。

Mari 完整的字義是 Maraming,菲語是「很多」的意思,而 veles 就好笑了,它本來的叫法是 Dilis。

古時候這裡沒有地名,因為地方上盛產一種稱為 Dilis(江魚仔/小公魚)很像小丁香的小魚兒,當地居民便把這裡稱為Maraming Dilis(很多江魚仔),久而久之成為這裡通稱的地名了。

有一天,皇帝派來一位縣太爺,好死不死的,這位縣爺不但大舌頭,還外加口給,講起話來不清又不楚,我猜他這官位八成是買來的吧,官老爺總是結結巴巴地把地名講成 Mariveles,居民覺得好笑又不敢頂撞,還私下偷偷學著講,講到後來大家成習慣,於是 Maraming Dilis 便在錯誤的情況下演變成現在的 Mariveles 了。

 死不瞑目的 Dilis,牠們的名字被叫成 veles (抗議啦抗議啦)

   Dilis.jpg  

菲語交流:

Maraming 很多

Dilis 江魚仔/小公魚

Maraming Dilis 很多江魚仔(馬里維列斯舊地名)

 

延伸應用:

Maraming salamat 向眾人致謝
Maraming salamat sa'yo
對你很多的感謝(非常謝謝你)

 

 

 下一篇:死亡血路(下)

 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
    【藍天。菲行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